“‘羊皮三’這人地道,我到他家的茶園干活,他按每小時13元結算工錢,我每天可以掙到100多塊,比在外面還多20塊呢。”施甸縣酒房鄉舊寨村枇杷洼小組建檔立卡戶鄭子仙高興地說。
鄭子仙口中的“羊皮三”,本名周應畢,因為小時候家里窮,初中未畢業他就輟學回家,在山里走村串戶地做點買賣羊皮的小生意,他在弟兄中排行老三,當地村民就喊他“羊皮三”,久而久之倒讓人忘記了他的本名。
說起“羊皮三”這個綽號的由來,周應畢心中無限感慨,那些年買賣羊皮賺的錢僅夠糊口,日子過得是一個“窮”字。2015年,周應畢一家6口住的還是20世紀80年代的土坯房,父母親常年多病,兩個孩子正在讀書,家庭人均純收入僅為2200多元,生活舉步維艱。同年,周應畢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,享受國家扶貧政策,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才有了起色。但是,周應畢在感恩的同時并不滿足:“貧困戶的帽子不光彩,不可能靠國家養一輩子,過好日還要得靠自己。”
為了幫助他脫貧,舊寨村兩委干部、駐村工作隊和縣紀委監委的幫扶干部經常來到周應畢家中,與他拉家常、謀發展,共同商討脫貧計劃。“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顧,出遠門打工是去不了,我想把老家山里的20多畝古樹茶園重新經營起來,做古樹茶葉加工銷售”。周應畢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村里和幫扶干部的大力支持。想好就干,很快,一個簡易的茶葉加工房就建了起來。但剛開始,由于缺乏管理和加工技術等原因,周應畢加工的古樹茶銷量并不好,庫房里經常堆滿積壓的茶葉。
縣紀委幫扶干部與周應畢商討茶園發展規劃
“村里古樹茶的資源很好,你可以用租的方式再擴展一下面積,制茶設備和加工上也要再改良提高……”“還有茶葉的包裝要精美,可以嘗試在網上銷售……”面對茶葉生產銷售出現的困難,縣紀委幫扶干部經常性主動上門幫周應畢一起出點子、想法子。
“我也想擴大規模,買新的制茶設備,但是投入太大,我拿不出那么多資金。”周應畢對幫扶干部說出自己的困難。
“資金問題我來幫你想辦法,可以申請小額扶貧貸款。”隨后幫扶干部把周應畢資金短缺的問題反映給村委會,并幫助他先后兩次申請到小額扶貧貸款70000元。資金到位后,周應畢改造擴建茶園,改進了制茶設備,茶葉品質得到提高,銷路也好了起來。
2017年,周應畢靠著銷售古樹茶帶來的4萬余元收入成功脫貧,同年底,他們一家搬到酒房鄉大麻場的易地搬遷安置新房入住,看著兩層嶄新的小樓房,周應畢奮斗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。
周應畢在茶園管理古樹茶
脫貧后的周應畢以茶樹入股的方式吸納了村里的1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他的茶園中,幫助他們實現了門口就業。村民在采茶、制茶期間到他的茶園打工,不僅學得了管理技術,還獲得了租金、工資兩份收入。
“‘羊皮三’脫貧當了老板,還沒忘記我們這些鄉里鄉親的,讓我們和他一塊賺錢。”一位在周應畢茶園打工的村民說,“我們全家采茶季節都到他的茶園打工,天晴進茶園采茶,雨天就在廠房撿茶篩茶,無論天晴下雨大家收入有保障。”
“今年受疫情影響,多數貧困群眾推遲了外出打工,我就邀約他們來茶園幫忙,工價比去年每小時還增加1元,有錢大家賺,工人最多的時候1天達到30多人。”在采茶期間,周應畢每天早早地就帶著工人們到茶園采茶,大家吃在茶園、唱在茶園、樂在茶園,整個茶園歡聲笑語,非常熱鬧。
為把茶園管理好、加工好、能賣好價錢,文化不高的周應畢除了參加政府組織的扶貧技術培訓外,每年還抽出時間自己到省內各地的茶葉生產基地、古樹茶加工廠去取經學習,在古樹茶茶園管理、生產加工技術及銷售方面得到了不斷改進和提升,產品質量得到了省內外消費者認可,產品銷售從剛開始的積壓愁買轉向供不應求。“今年預計產量7000多斤,目前已被一家公司定購了3000斤,價格比往年都好!”周應畢看著堆滿庫房的茶葉,臉上洋溢著笑容。
“我家從貧困戶到脫貧,從住舊房搬到新樓房,一路走來都是得益于黨的扶貧政策的大力扶持,2015年我們全家收入不足1萬元,今年光人均收入就能達2萬元,是過去的10多倍,扶貧政策好啊……”談及近年來生活和收入發生的變化時,周應畢言語中帶著幾分自豪,但更多的是感恩。
周應畢(右二)在指導村民分揀茶葉
“用一生做好一件事”是周應畢的微信昵稱和抖音昵稱。他要做的事,就是要利用好家鄉的古樹茶資源,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,過上幸福生活!如今的“羊皮三”已不是過去貧窮的“羊皮三”,而是帶領村民一同致富的“茶老板”!(施甸縣紀委監委 趙貴銀)